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3 00:17:05
关于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学反思1

“三三式”主题教研活动,第一次执教老师上课后,我和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重新钻研了教材,课堂上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怎样创建多维互动的有效课堂,对其重新定位思考。

《颐和园》这篇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采用了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是四年级写作的一篇好范文。所以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感受颐和园的美以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采用的是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目标定位以后,我确定了上课思路:上课伊始,由同学们交流预习效果,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从而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接下来,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画出游览示意图?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然后深入理解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打算充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我以长廊一段为切入口,作为学习方法重点指导:先找景物,再找特点,最后品词品句体会感情,在学生掌握方法后,以小组合作形式游览第二、三站,学习万寿山、昆明湖段落,目的是体现扶与放。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虽说进行了一学期,但为了使这次教研活动中充分体现我们的实验成果,真正体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怎样组织小组学习使小组学习有实效。对于合作学习,课程标准这样定义:“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员参与,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为此,在合作学习前,我提出了学习要求:

1 、自由选择万寿山昆明湖两处景点中的一处,进行小组学习。(1) 学习万寿山部分的小组思考:在万寿山脚下抬头望,看到什么?在山上看到什么?(2 )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点?

2 、小组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展示方式,准备学习成果展示。课文中有以下几处训练点:(1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雄伟壮丽的句子。(2 )描写昆明湖精美的句子。教学设计时我准备把这两处训练点在学生展示该部分的时候,进行点拨、引导感悟。学生在读悟的基础上,体会到古代园林艺术的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三维目标得到了落实。关于文章的结构,我本打算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可是由于教学时间不充足,目的没有达到。

反思本节课,虽然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生生互动的局面,尤其评价时,学生之间体现了有效的互动,但也有遗憾:

1 、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指导不够,没有实现师生互动。学生在画颐和园的游览示意图时,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互动,然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我没有走进学生中间做必要指导。设计游览示意图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 、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不够充足,在小组学习时,有的小组没有真正的投入,由于分工不明确,小组中思路快的同学,能在小组中得以交流,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有来得及交流,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汇报了,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3 、知识点训练不扎实。

教学预设小组展示时,比如万寿山的雄伟,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打算在学生展示时,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万寿山的雄伟。还有昆明湖这处景点,课堂上,在学生展示时,是采取感情朗读法展示的,昆明湖的精美学生有一种隔靴抓痒的感觉,当时我想在此处,进行赛读的方式,然后联系“滑”字的妙用,再看图片,从而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昆明湖的静美,把学生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是理想的。但由于个人的教学机智不够,预设的环节在小组展示时没有体现,又一次留下了教学遗憾。

关于教学反思2

摊开今年、去年、前年的教案,字迹是否比以前更工整,备课是否比以前更立体,教学设计是否比以前更契合学情,教学是否比以前更规范……纸质教案让我有了回望的载体,也有了发现自己问题的机会,教学反思也不只是当下的某节课的感受,更加是纵列的三年的积淀了。

前年的教案写的很细致,但是内容太多,我在想自己当时是怎么把那么多的文字变成语言灌给学生的?去年的教案又特别简略,我似乎根本不曾想过知识体系建构于课堂现场!哪怕学案上是按照体系制作的知识点预习。有了前两年的错误,今年的备课有了一些改进。

书写教案在做题之后,备课在构思之后,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抄着某本教辅的知识点。我更多的琢磨如何让一节课完整成体系又有重点的呈现;课堂40分钟如何做到不拉长课堂长度,能在固定的时间里做好一节完整的课。使用什么教具、设置什么实例、写出什么板书、做出什么小结、课前具体提问什么问题……

第一节,人口数量部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点、坐标图如何分析、如何判读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使用教材的图形和表格数据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让知识和方法双线进行。用好教材又需要适当的更新一些内容。教材的一些数据和信息已经跟不上目前的社会实际,需要根据现实做更新。比如人口问题、影响、对策这部分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应的内容及人口金字塔,这部分知识没有什么问题,难点在于中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中国目前已经处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可是却不能机械的使用知识模版解决问题。因为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基数大两个问题共存,还有独生子女的计划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根据备课前做题发现“人口迁移率”是一个高频内容,于是在课前加了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并给出两个增长的计算公式,以及两个增长率大于小于零代表的意义。(不过最值问题依旧是个高频错点,如何攻克?还在思考中。)这个添加的内容,既能使两节课联系起来,又能让学生面对习题时不因为陌生而恐惧。通过做题发现“人口流动”出现的频率远超过“人口迁移”,也因为目前的人口空间变化实际如此,所以我淡化处理概念,也因此发现了人口流动包含人口迁移这个以前未发现的内容,不再纠结于概念,而是侧重于对问题的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这部分的教学采用讨论比独角戏有意义,给学生开口的机会是学生大脑转动的机会,被动的听着写着,不如思着议着说着写着有意义。

第三节人口容量,板书写两块,左侧是几个概念,右侧是图解影响因素。使用教室人口容量为例讲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对枯燥理论性强的内容,需要通俗的例子促进理解,但也要再进一步跳出例子回归知识,否则学生的兴趣点只在事例,忽略了知识,本末倒置。

学案基础训练题、各节强化练习题、章末检测题。处理好各部分习题的难易度;根据时间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习题评讲课方式,讨论式、自主解题式、教师讲解式……全方位备课,随时根据学情做调整。适当的高考题渗透,将综合题的答题思路一步步拨开,逐步逐条进行,要让学生学会分析 ……此处隐藏3037个字……在授课中存在着表述上的不足,语速的控制以及表达的精炼做的还有很大不足。由于担心小孩子是否理解教师的表达,所以课堂语言显得琐碎。

4、对于本次授课,受时间因素影响。授课前的准备还是有着较多不足,比如多媒体的资料并不多,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针对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有以下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 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我还需要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我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前辈们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关于教学反思9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许多学校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反思就跟记流水账一样,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

反思之一:成功点。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

反思之二:失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实记下失误点,“长善而教其失”。

反思之三:疑惑点。记下“卡壳”点。“教然后之困”值得一记,以便钻研。

反思之四:情感激发点。捕捉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情感反映,调控学习动态过程。

反思之五:感悟点。追踪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总结教学得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工作,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关于教学反思10

九年级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关于教学反思11

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十八课是《胡杨》。课文开头是这样写的,一种树,可以说“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这种树就是胡杨。学生读到这里,就可以体会到胡杨的坚韧与不朽。教学这课时,我不仅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而且准备了网上资料和图片,让课本的文字变成一副副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理解了胡杨“一树两叶”的特点以及它是一种巨树,是搬不动的,不可肢解的,也是不朽的。学生通过读文,看图,感受到了胡杨的大气和活力。串讲课文以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胡杨长在沙漠里,它的木质为何那样坚硬,为何它倒下了一千年不烂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胡杨木质坚硬是因为沙漠里气候炎热,把它体内的水分都蒸发掉了;它不烂是因为体内没有水分了。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关于教学反思12

《中彩那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发生在二战前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家里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中彩得了一辆自己梦寐以求的汽车,但是他并不高兴,原来中彩的彩票是他的朋友的,但是朋友并不知道,因此他面临着留下汽车还是把汽车还给朋友这一道德难题。最后他毅然把汽车还给了朋友。这个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告诉我们,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虽然他失去了梦寐以求的汽车,而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的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所买不来的。

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紧紧抓住母亲经常用以安慰大家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为切入口,以及当中彩领取汽车时, “我”与父亲迥然不同的神情去引导学生思考,为领悟下文父亲正面临一个道德难题做铺垫。这一处是课文的教学难点,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什么事道德难题? “道德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联系上下文读书回答问题很不错,接着,我又围绕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展开讨论,假如你就是这位生活贫穷,靠一个人的工养活一家六口人的父亲,你的心里会怎样想?这一环节,旨在拓展想象,联系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我觉得这一环节设计的不错。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阅读,当讲完课文后,我给学生讲述了一则真实的故事,并设计了两个问题:

1.想一想,中国留学生缺的是什么?

2.请你送给这位留学生一句话。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课外的一则资料,结合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帮助学生实力正确的价值观。

一节课下来,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自己总给学生提问,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根据老师的提问来回答问题。也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显得很被动。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在练习说话的时候,我对学生的评价语激励性不高。板书不及时,这与平时自己的课堂随便有很关系。

每节课下来,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是遗憾。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善。

《关于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